准确的判断,精准的落点,是接发球的关键
接发球也可以当作是一种进攻的手段,准确判断旋转是关键,出台球要敢于上手,对上旋发球更应主动进攻,而且注重落点,准备与对方进入相持。特别注意第四、六板球的衔接,对于抢攻较凶的选手,尽量接发球不出台,或接到对方的中路偏正手,然后抢先上手,不让对方的优势发挥出来。对正手来球,可用摆短和劈长干扰对方。(当然,能挑更好)劈长一定要长,到底线,使对方感觉很顶,增加其回球难度。因此,这种速度其实是体现不出速度效果的,只有与不断变换的线路和落点相结合,才能体现出速度的好的效果。
盯住对方球拍触球瞬间的磨擦,对旋转的判断要准确,以提高接发球的质量。尽量不要有习惯性的线路,学会在一个点,用较相同的手法,拉到左右两角的落点,而且落点要深,尽量不要让对方预先判断出球的落,提前移位。
乒乓球技术八大误区1、快搓比慢搓旋转要弱。
出自教科书。理由似乎是慢搓磨擦的充分。但在胶皮海绵越来越好的今天,仅靠小动作的台内球,并不遵循这一规则。情况似乎还是相反的。
2、拉弧圈时,擦球越薄,球越转。
见于某部教科书。受其害的爱好者之多,之广,之深,让人无语。
3、高吊比前冲旋转要强。
也是教科书中的理论。其实二者都是在转上下功夫。前冲弧圈的速度也是靠摩擦得到的。二者的区别就是力在向前和向上的分配上不一样。但力都是用在了加转上。这是一条没有经过检验的‘想当然’的结论。
4、拉弧圈时甩手腕会不稳定。
见于某些书籍和一些人士。甩手腕是一个加转的动作。我认为球的上旋越强,球越稳定。尤其是反手位,甩手腕会弥补因为反手位身体的限制而造成的摩擦球不充分。至于稳不稳定,看你力向上和向前的分配合不合理。
5、反手弧圈力量小于正手,但稳定性比正手好。
经常出自某些人士的口中。错误的是后半句。如果能专门对此作一个统计,会发现完全不是这样。真实情况是相反的。理由很简单:转则稳。
6、如遇强烈下旋,拍形可稍后仰,触球中下部。
各处都能见到这个理论的影子,如果他指正胶,没问题。但可惜好多都是见于弧圈球的动作描述中。如果有人能照着这个动作高质量的拉起强烈下旋,我佩服。
7、拉直线比拉斜线难度大。因为斜线长,容易上台。
见于某些解说员的语录。不知他从哪里得到'拉直线比拉斜线难度大'这个论断,然后又靠自己的推理得出理由'斜线长,容易上台'。真是太不负责任的想当然的东西。
8、侧拉是王浩首先使用的。
这句话频繁的被解说员说出,让不少国人自豪。但这项技术从理论上来说并不难想到,技术难度也不大。横板出现这么长时间,做梦也梦出来了。老天爷干嘛非要中国的王浩来首先发明使用!
乒乓球打法类型是不是越早确定越好?对于初学者来说,1-2 个月内确定好打法类型可以提高练习效率 根据个人的性格、体质及崇拜的选手等等,初学者应选定一种打法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可以以快的速度提高乒乓球的技能水平。尽量在 1-2 个月内确定好打法类型。 而且,对于打法类型,一般由指导者从你所希望的几种打法中选择。在自己决定打法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技术、特性、球拍的使用习惯及步法、反应能力等方面进行选择。由于发球机出球前不像真人练球可以通过对方的动作预判,两秒左右的时间要完成击球并正确还原,对初学者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在购买发球机时,选择一台“发得比较慢”的发球机还是必要的。
策略决定时的基本点
上旋为主:以前台到中台的距离为适合,正反手都可以打出上旋
近台抢攻:比起上旋攻击来更加重视攻守转换和台上处理球的技术
近台攻守:适用于力量、腕力较小的敏捷类选手(特别向女性选手推荐)
削球为主:的看明白球路的能力、防守韧性及前后左右快速移动的能力
以上信息由专业从事智能乒乓球机器人厂的双蛇体育于2024/10/16 13:02:22发布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jinan.mf1288.com/shuangshe-2814652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