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途径则是磷酸钙结晶随尿液向集合系统和盏转运。磷酸钙结晶有三种结局:一是小结晶逐渐聚集成大结晶,可能的原因是抑制物的缺乏或是抑制物结构的异常。二是小结晶在抑制物的作用下无法增大终被排出,三是小结晶在小管内逐渐溶解。如果磷酸钙聚集物体积过大,则难以被小管细胞内吞,从而留在管腔内,反之,则间质组织途径是主导。另外,碳酸磷灰石可能促进草酸钙取向附生,但是Khan的研究表明,草酸钙和磷酸钙的取向附生只是理论上可能,在体内是不可能发生的,草酸钙和磷酸钙混合只是尿液环境适合于这些成分结晶而已。Andrew等在电镜下显示草酸钙的取向附生更像是一些尿液蛋白将草酸钙晶体黏附于钙斑的磷酸钙晶体表面。
磷酸钙结晶滞留多是解剖异常、动力性或功能性梗阻,在正常情况或细胞损伤不严重的情况下,尿液中的微小晶体能随尿流很出体外,然而当细胞表面产生病理变化时,如小管上皮完整性被破坏,这些晶体粒子可与细胞表面相互作用,并粘附于细胞表面,使晶体滞留。
磷酸钙(此处只讨论正磷酸钙)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生物体内,更是一类常用的生物材料。磷酸钙家族包含多种物相,然而基于不同的性质,各种物相的体内生物作用和应用方向也有所差异。如脊椎动物的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无机成分为羟基磷灰石,但其形成的前驱相被认为是非晶磷酸钙,中间相为二水合磷酸氢钙或磷酸八钙;病理性矿化的成分包括羟基磷灰石、磷酸氢钙、焦磷酸钙等;在生物应用方面,羟基磷灰石是常见内植物表面涂层的成分,而高温烧结的生物陶瓷主要为磷酸三钙,钙磷基骨水泥的水化产物常为二水合磷酸氢钙等。
磷酸钙的晶相基本都是20世纪之前发现(非晶相发现于上世纪50年代)、20世纪准确表征的,之后再无典型(非掺杂、非取代、只包含Ca、P、O、H)的新晶相报道。此外对于钙磷摩尔比为1:1的磷酸钙,目前只见到两种类型:二水合磷酸氢钙(brushite, CaHPO4•2H2O,透磷钙石相,我们戏称为“大宝”)和无水磷酸氢钙(monetite,CaHPO4,三斜磷钙石相,我们称为“三宝”),而含有一个结晶水的“二宝”晶相至今未曾发现。
以上信息由专业从事饲料级磷酸钙价格的富舜新材料于2024/12/17 15:24:41发布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jinan.mf1288.com/sdfushun-2826127681.html